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简峰(试验统计)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日志

 
 
关于我

报出你的班别姓名,加为好友后可看到更多的内容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及其在广西的应用前景初探  

2008-01-25 12:15:24|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发表于2004年《广西农业科学》第35卷第5期;362364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161(2004)05-0363-03

 

Abstract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test of SRI model in the present conditions of Guangxithe potentiality of in-creasing yield of the model in the province has been considered as high as in other countries tested with the same model before. In the trialthe SRI model with 30×30 planting standard was significant in increasing yieldand the yields increased over the models of conventional seedling-broadcast cultivation and setting with dry raising seedling cultivation by 17.46% and 22.95%,respectively.Further moreusing organic fertilizer is strengthened in SRI modelwhich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amelioration of medium and low-yield fields and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ice production in Guangxi.

Keywordsculture of rice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SRI)result of increasing yield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加入WTO后,我国的水稻生产将面临着国际市场上低廉的大米价格的冲击。因此,如何通过栽培技术改进,较大幅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便成为目前我国水稻生产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世纪80年代,Henri de Lauianie(享利·德·鲁恩尼耳)在马达加斯加提出一种新的栽培模式——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以下简称SRI),获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在其他一些国家的试验结果也显示出它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1]

SRI栽培注重有机肥的施用,采用小苗(苗龄<15d)移栽,单本栽插,超稀栽植(栽插密度20cm×20cm以上),充分利用水稻的分蘖优势;SRI的另一重要认识是,水稻并非水生植物,在水稻营养生长期,仅需要水分不饱和的土壤,在生殖生长期保持12厘米水层,对水稻根系生长有利[2][3]

SRI栽培模式与传统栽培方法相比,具有投入少、增产显著、对土壤结构有改良作用等优点[4],尤其在生产水平较低的地区效果更为理想[5]。而我区大部分地区的土壤条件都属于中低产田,因此,探索SRI栽培模式对我区水稻生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我们于2003上半年进行了水稻SRI栽培与一般栽培方法的比较试验,目的在于探讨SRI应用于我区水稻栽培的可行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于2003年早造在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农场进行。试验地地势平坦、肥力中等,土质为沙壤土,前茬为水稻,排灌方便。供试品种为“中优桂99”。

1.2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每小区面积21 m2。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是:强化栽培模式1(简称SRI-130×30模式):插秧规格为30㎝×30㎝,每穴插2粒谷,11.11万穴/hm2强化栽培模式2(简称SRI-225×25模式):插秧规格为25㎝×25㎝,每穴插2粒谷,16.00万穴/hm2常规抛秧(CK-1):每hm233.67万穴;旱育插秧(CK-2):插秧规格为27×11,每穴插2粒谷,33.67万穴/hm2

1.3 田间主要管理措施:

1.3.1 播种育秧  试验于313日播种。强化栽培模式采用113/盘的秧盘,每穴为2粒谷;常规抛秧采用561/盘的秧盘,播种是为每盘20克干谷/盘;旱育秧小区采用旱床育秧,每m2苗床播种60克干谷。

1.3.2 及时插秧  SRI小区秧龄为2叶时进行移栽,秧苗自苗床取出后在1h内移栽到大田,常规抛秧和旱育插秧,在秧龄为3.5叶时分别进行抛秧和插秧。

1.3.3 施肥  每个小区施用的肥料总量均是相同的。在抛或插秧前,采用全层施肥法,每hm2施广西利达生物制品厂出品的利达复混生物有机肥1050千克(有机质≥20%,有益活菌数≥2亿个/克)、尿素150千克、过磷酸钙375千克、氯化钾150千克。当禾苗生长倒2叶生出时,追施一次穗肥,每hm2施尿素60千克,氯化钾60千克

1.3.4 水分管理  SRI栽培模式在生长阶段仅需要湿润且水分不饱和的土壤,稻田应间断地干到开坼。在分蘖、孕穗期期间,仅需保持土壤湿润,在抽穗开花期则要建立12㎝的薄水层,收获前7d要彻底排干。两个对照处理则按“3.3厘米水层回青、浅水分蘖、苗数达到每穴8苗时开始晒田、足水抽穗、湿润灌浆、收获前一周断水”的方法管水。

1.4 测定内容及方法  每小区选择有代表性的3个点,每点定苗5棵,跟踪观察叶龄变化及分蘖成穗规律,成熟后考察主要经济性状。各小区单打单收,测定实收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龄及分蘖数动态  播种后,通过定点跟踪观察叶龄及分蘖变化,所得结果列于表1和图1

1 SRI试验各处理叶龄变化

调查日期

(播后天数)

313

0d

47

25d

413

31d

417

35d

423

41d

428

46d

53

51d

30×30模式

0

5.0

6.0

7.0

8.8

9.8

10.8

25×25模式

0

5.0

6.0

7.0

8.0

9.4

10.4

常规抛秧

0

5.0

6.0

7.0

8.4

9.4

10.4

旱育插秧

0

4.0

6.0

7.0

8.4

9.6

10.6

 

从表1所示叶龄变化情况看,各种栽培方法基本一致,53日时各处理基本上同时进入幼穗分化期,622日收获时熟相也相对一致,说明种植密度对水稻生育进程影响不大。

然而,栽培模式的不同,对稻株分蘖发生却有极大的影响。由图1可见,SRI栽培模式由于采用大孔塑盘育秧,小苗移栽,不伤根,返青立苗快,秧苗早生快发,另外,由于秧苗生长空间大,田间小气候较良好,从播后30d到播后60d,单穴分蘖数增加迅速。因此,虽然插植苗数比常规栽培模式少,但仍能保证实现全田理想的基本苗数。

 

2.2 增产效果  对试验小区进行测产并换算成公顷产量,得到试验小区的产量结果(㎏/hm2)于表2

2 SRI试验小区产量结果(㎏/hm2

处理

区组

平均

比旱育

增减%

比抛秧

增减%

I

II

III

30×30模式

8314.88

8260.65

7839.90

8138.48

+22.95**

+17.46**

25×25模式

8482.05

8350.20

6820.65

7884.30

+19.11**

+13.79*

常规抛秧

7417.80

6904.58

6463.35

6928.58

+4.67

——

旱育插秧

6840.00

6796.58

6221.25

6619.28

——

-4.46

经方差分析检验,Ft=15.861,表明各处理间产量差异极显著,进一步作多重比较(LSR法, =184.03),可见30㎝×30㎝的SRI模式产量最高,它比CK-1(常规抛秧)和CK-2(旱育插秧)分别增产17.46%22.95%,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SRI能充分发挥水稻的丰产特性,夺取高产。而两种SRI栽培模式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2.3 经济性状表现  成熟期对各处理的主要产量因素进行调查,所得结果列于表3

3 SRI试验各处理经济性状表现

处理

单位面积穴数(万穴/hm2

每穴穗数

每穴有效穗数

成穗率%

每穴实粒数

每穴总粒数

结实率%

30×30模式

11.11

28.80

27.20

94.44

3615

4257

84.92

25×25模式

16.00

21.87

20.00

91.46

2267

2742

82.66

常规抛秧

33.67

11.00

9.93

90.30

971

1201

80.89

旱育插秧

33.67

13.40

12.67

94.53

961

1224

78.53

从上表可以看出,SRI模式在与水稻产量关系最为密切的有效穗数和实粒数两个因素上,相比对照均有极大的提高。其中SRI-1模式的每穴有效穗数分别是CK-1CK-22.74倍和2.15倍,而每穴实粒数更是分别高达3.9倍和3.8倍。因此,虽然SRI-1模式在单位面积穴数上只有对照的1/3左右,但仍比对照产量高出20%左右。

通过对产量因素的进一步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SRI栽培模式是一种生理高效的增产模式。在成穗率方面,SRI模式与对照基本一样,但结实率却提高了4%6%,这可能是由于较宽的株行距和干湿相间的水层使田间小气候更适合于水稻植株的生长发育,从而使稻株生长旺盛,营养生长充分,生殖生长协调,后期不早衰,保证了稻株“源足、库大”,从而为水稻高产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3 结论与讨论

3.1 从本试验的结果来看,SRI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是一种值得研究的栽培方法。它具有新意,也具有较多的优点,但必须结合具体条件和生产实际进行深入研究和改进。

3.1.1  SRI栽培模式要求采用小苗移栽,以利于秧苗低节位分蘖的发生。因此,在育秧方式上,我们认为,最好采用大孔塑盘育秧,以免在移栽时容易造成对秧苗根系的损伤从而降低水稻的低节位分蘖优势

3.1.2  SRI栽培模式建议采用单本栽插,但据笔者试验认为,播种时最好每穴放2粒谷种,插秧时双本栽插,避免因移栽时,苗龄过小,栽培不够精细造成少量的死苗而降低增产效果。

3.1.3  SRI的栽插密度  SRI强调个体的充分生长,强调充分发挥个体的生产潜能,因此,在田间密度上强调大行距。水稻栽培的目的是获得较高的群体产量,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同时,还要协调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即也有一个合理密度问题。从本试验来看,行株距为30cm×30cmSRI模式较适宜我区的生产条件,当然,在考虑栽植密度时还要考虑品种的分蘖能力和株型松紧度。

3.2 本试验为了精确起见,采用了插秧的方式进行移栽,耗工费时,相应地增加了水稻生产成本。当然,在大面积生产上,如果采用抛秧的方式来进行SRI模式栽培,将更有利于SRI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关这方面的具体技术,仍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试验中作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袁隆平《水稻强化栽培体系》杂交水稻,200116(4):1-3

  评论这张
 
阅读(11158)|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